教育新闻

留学生眼中的澳洲和中国 两国差异在哪里?

2014-08-10 11:06:27 澳大利亚留学云 4008-941-360

大学排名

院校大全

留学案例

在线申请

已经在澳洲度过了整整一个学期了,在澳洲的所见所闻跟来之前所了解的不尽相同,所以打算从个人的角度把中国大陆和墨尔本的异同总结一下。一来是记录自己的见闻,二来也是跟大家分享一下有趣的事情。因为两国之间差别确实有点多,所以我决定分若干点来说。

到底西方人喜不喜欢说“sorry”

来之前学英语的时候口语老师告诉我们:考口语时不要动不动就说“sorry”,考官会觉得你很奇怪,外国人平时说话不会老说“sorry”,那是中国学生抱着诚惶诚恐的心态才会老是不由自主的冒出来的话。

但是过来以后我发现现实情况正好相反,我对澳洲人的第一印象恰恰就是动不动就说“sorry”。例如:他挡着我的路了,他要跟我说“sorry”,我挡着他的路了,我给他让路他也要说“sorry”;他轻轻碰了我一下他要说“sorry”,我不小心碰了他一下,他也要说“sorry”;我递东西给他他没接稳他要说“sorry”,反过来他递东西给我我没接稳,他也要说“sorry”。总之就是不管谁对谁错,他就先“sorry”了。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莫名其妙的时候也要说“sorry”,比如两个人在狭窄的路段相遇,我想大多数人的自然反应就是两人都侧身相让,以便让两人都顺利通过,可澳洲人就是要加一句“sorry”,我实在不理解这有什么好“sorry”的,一致于我老是纠结该回别人“it’s fine”还是我也该说“sorry”的时候,别人已经走了。而跟“sorry”的使用频率类似的还有“thank you”,经常碰到这种状况让我这个外国人老是有种英语就在嘴边却吐不出来的感觉,还担心别人会不会觉得自己很没有礼貌。

到现在,我已经习惯了这种说话方式了,我渐渐的感到其实并不是他们比我们有礼貌多少,这真的只是别人的文化使然罢了。

他们很讲究卫生吗?

接着讲第二点,西方人真的比我们干净很多吗?在国内的时候我们经常听到新闻说外国人来到中国往往会腹泻,因为中国太不卫生了,仿佛连空气都是带有大量细菌的,所以“娇生惯养”的外国人来到中国就水土不服了。

但我来到这边看到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澳洲人习惯于随地坐,这可以理解,毕竟人家路上很干净;他们还喜欢把包随地放,这也可以理解,还是那句话,人家路上干净;可不能理解的是他们吃东西之前基本不洗手,而且很多东西明明有包装袋装着,偏偏喜欢用手拿出来拿着吃(这里说的澳洲人就是在本地占大多数的白人,不是我们的阿三兄弟,虽然阿三兄弟也不洗手,但他们对我们是很热情友好的,请不要黑他们…),就算他们刚坐完公交再用手拿东西吃也不洗手,数完钱再用手拿东西吃也还是不洗手,反正随手拿起食物就吃,没有要先洗手的意识。有一次,我去市场买菜回来的路上看到一个妈妈带着她两三岁的女儿坐火车,她女儿跟在后面边走就边从她的菜篮子里掰她们刚买的芹菜吃,我当时就很吃惊,就算芹菜可以生吃,至少也要用水泡掉农药吧;就算相信农药没有残留,也要洗掉灰尘吧;就算没有灰尘,你女儿也要洗手吧。大家都知道,小孩子的手是最容易脏的,因为他们走到哪摸到哪啊。

那他们这样的生活习惯怎么不生病呢?从我这段时间的经历来看,我觉得是因为他们在食物供给方面做得细致,举两个例子:在澳洲,只要是在厨房工作,就没有不戴帽子的,而在中国,别说外面我们看不到的厨房了,我们看得到的学校食堂都没有一个师傅是带帽子的;在澳洲,不管是冰柜里的冷冻肉类,还是市场卖的新鲜肉类,只要是带肉类的商品,就没有不低温保存的,而在大陆,我们担心的从来就不是有没有低温保鲜吧…

总的来说,从个人卫生角度而言,我们比澳洲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大多中国人的个人饮食卫生是很讲究的。那我们的东西脏在哪?食物做菜给自己吃就要洗得很干净,但做给客人吃就不用洗;垃圾丢在自己家不好,但丢楼下就没问题;手脏了擦裤子上很恶心,但擦椅背上就很自然……没必要多列举什么,但我们知道,其实是脏在了这种的心态上。

城市交通状况

留学360旗下澳大利亚教育联盟金牌留学顾问唐功正老师表示,如果单纯的比较中国和澳洲的城市交通状况的好坏,显然是不客观的,也是不公平的,因为中国的庞大人口和严重的人口分布不均导致中国大城市的交通负荷非常大,拥堵是必然的现象,换了世界上其他的任何一个政府都没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虽然里面有个人素质和政府规划的因素)。鉴于以上所说,我主要从出行方式方面比较两地城市交通的不同,包括步行、骑车、自驾车和公共交通。

先说步行。

可能大家会奇怪,步行有什么好说的,难道在澳洲就倒着走吗。其实走在澳洲路上的感觉是真的不同,哪里不同?地位不同!我刚到澳洲的时候房东带我出去四处逛一下,也算是熟悉环境吧,当我们快走到一处路口的时候正好也有车开来,如果双方都继续按原速前进,车应该是能在我们之前通过路口的,不过我还是自然而然的停下脚步让车先过,这其实纯粹是本能反应,我从来不会用我的血肉之躯和汽车抢道,但是那司机明明可以先过,却赶紧停车让我们,房东也毫无停顿的意思,还回头叫我快走,我停下来让车反倒显得像是我挡着人家的道了。后来房东跟我解释:在澳洲,车是必须让人先过的,如果他不让我,就是他违规了,所以他必须停车让我先走,我如果不走,他就走不了。后来还无数次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出于本能我总是不由自主的停下脚步让车,有时候甚至脚步迈出去了还赶紧退回来,然后就会看到司机一脸无奈的表情做手势让我先过,有的司机还会抓狂砸方向盘因为不知道我到底要不要过马路,我只好作出歉意的表情,赶紧低头匆匆走掉。时至今日,我还是不会若无其事的穿过路口,我总是会想:万一他不让我呢?

再说骑自行车的。

这边骑车的人不少,而且骑的大多是road bike,就是赛车的那种,但是骑车的规矩倒很多,让大家感觉新奇的可能就是这边骑车必须要戴头盔了。这也是我一直下不了决心买车(自行车)的原因之一,试想在夏天的炎炎日光下,本来就骑车骑得一身大汗了,还要罩着个头盔,这得多热啊。除了必须要戴头盔以外,法律还规定在晚上骑车必须在车上装上LED探照灯。另外,骑车也不能载人,大多车连后面的架子都没有。

接下来说私家车。

这算是这边最普遍的出行方式了吧,几乎每个家庭都有车,而且很多家庭都不止拥有一辆车,用房东太太当时劝我买车的话说就是:在这里,没有车你寸步难行。所以也几乎人人都有驾照,即使所有国内一起过来的同学都说在澳洲考驾照比在国内难太多…这边买车也不是很贵,普通家庭用车一般两万多澳元左右吧,而且澳洲人很乐意买二手车,这样一来车价就更低了。由于我对车懂得很少,所以我也不知道算上维修保养等费用以后买二手车究竟划不划算。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没有强制报废制度,现在还能看到一些二十多年的老爷车,按规定你可以一直用你的车,直到你觉得维修成本过高了,你已经不堪其扰了,再拿去报废,报废时会给你三百多澳元。

最后说一下公共交通。

澳洲的公共交通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字:贵。无论你坐一趟巴士还是电车还是火车(澳洲的火车相当于把我们的地铁放到地面上跑,谁叫人家地方多呢),不跨区的情况下,两个小时的票是4澳元,超过3小时的票是7澳元(不超过2小时59分的都算两小时),当时的汇率是6.5左右,等于我上学时一天的交通费就要45.5人民币,还是坐公交!这要是在国内,我打的都可以了吧。澳洲的公共交通给我的第二印象还是一个字:准。同样无论是巴士、电车还是火车,都有准确的时刻表,火车误差一般不超过3分钟,巴士一般不超过5分钟,只要你知道要到哪个站坐哪趟车,你就都可以提前算好时间。一开始我很不理解,要说火车按照时刻表运行还可以想象,毕竟铁路就是专门给它走的,没人敢跟它抢,但是巴士也能准点运行就很难了,一路上有红灯有堵车的,怎么能按照时刻表走呢?后来我算是搞明白了,到了市中心红灯多车流大的地区,巴士就几百米一个站,一路慢慢的开,司机边开边看表,牺牲了速度来换准度,所以如果有选择的话我都首选火车。

澳洲公共交通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线路怪。在国内坐过地铁的朋友都知道,一般地铁线是按照井字形规划的,这样的好处就是效率高,车次可以安排得很密,而且乘客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基本不需要绕多余的路线。但澳洲的火车线却不是这样,它是以市中心的city loop为核心,向各个方向辐射状的发出八条线路,这样看起来似乎是往来于任何两个地方之间最多都只要转一次车,而且没有相交的线路也降低了线路铺设的难度,但实际上的结果是:即使往来于两个相距很近的两个地方,只要它们不在同一条线上,都必须坐到市中心的city loop转车。这样一来导致乘客实际坐车距离大幅增加,而出行的效率大大降低,二来所有不同的线路之间都必须在一个地方中转,导致city loop的负荷过大,实际客流量受到严重制约。广州地铁可以做到平均一分多钟一趟车,可是澳洲的火车正常班次是20分钟一趟,我刚来的时候一直在思考为什么班次不加密一些。现在我得出的结论就是,不是因为澳洲的调度不行,而是如果要做到每条线上像广州地铁那样一分多钟一趟车,那city loop的车次就是大约10秒钟一趟车,这显然不可能做到。话说回来,也不能怪当初的设计者,毕竟在澳洲这个地广人稀的地方现在确实还不需要那么密的班次,但是未来呢?

[$pagetag]

在澳洲当学生

昨天有朋友跟我说想让我先写学校里的事情,我说好,毕竟我过来就是当学生的嘛。于是我回顾了一下这半年的学习,得出一个结论,其实要说这边的大学和国内的有什么不同,我觉得最主要的一点是:在这边的观念中,作为一个大学生的你,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

决定了要来这边上学以后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住宿了,一般而言,过来这边读书的学生有三种选择。一是住学校宿舍,这是很贵的,这边的大学跟国内的不一样,不会强制要求你住校,甚至还有点不鼓励住校的意思,你要住学校宿舍的话要申请,还要填原因。不过宿舍挺漂亮,像酒店式公寓一样,还包你两餐饭,有些经济条件比较好而又怕麻烦的学生可能会选择这种方式。二是住在寄宿家庭,就是住在当地人的家里面,也比较贵,好处是有人搞卫生还不用做饭,不过很不自由,适合一些没什么独立能力的学生,一般是高中生的选择;第三种就是自己在外面租房子住,这种方式比前两种便宜,但是是大多数人的选择。离市中心近的就多半是住公寓,远的就住独门独户的房子,当然了,无论是公寓还是平房,学生一般只是租其中一个房间而已。在外面住的话就跟国内的学生生活截然不同了,因为吃穿住行什么都要靠自己了。因此有的学生喜欢住公寓,包括澳洲的年青一代,公寓没有院子,离市中心也近,可以省很多功夫。不过我依然选择住平房,能拥有一个院子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情,如果要住公寓的话来澳洲干嘛?

安排好住处以后要考虑的事情就是选课了。我常把选课比作点技能点,一开始大家都只能学习一样的基础技能,也就是我们的必修课,而随着你的升级你会获得更多的技能点,然后你就要根据自己的计划把这些技能点分配你所需的技能上,也就是我们说的选修课上,不同的分配会塑造出不同的技能树,这也决定着我们以后的工作方向。与大陆学校不同的是这边给的技能点少很多,规定你每学期只能修四门课,同时每一门选修课有设定的难度等级,这规定了什么年级的学生才能修这门课,而且几乎还都规定了修这门课所需的前置课程。这意味着你必须更慎重的选择自己的课程,而不是像以前那样的大包大揽,换句话说,就是大陆学得更广,好处是学生都是万金油,找工作范围广,但是单位必须培养你一段时间你才能真正做事,而这边学得更深,学生的工作选择不多,但是学生是老板所喜欢的那种一上岗就能工作的人,说白了,这教育上所体现的还是资本主义的理念。另外,选了科目以后还要选上课时间,上课时间也是需要认真考虑的因素,这里不像大陆的学校那样有固定的时间点让所有教室同时上课、下课,再同时休息十分钟。这里的每堂课时间都可能是不一样的,而且两门课之间还没有课间时间让你走到下一个教室,所以这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教授一般都会推迟五分钟上课,提早五分钟下课,以便照顾那些要“赶场”的学生。相较而言我还是比较喜欢大陆的课时安排,在这里连个吃午饭的时间都没有……

学校里的课分为三种,一种是lecture,就是很多人在一个阶梯大教室里一起上课,跟我们大学时的课一样,不过在这里老师是不点名的,有的学生会中途跑出去接电话,甚至有的学生会光明正大的在上课途中离开,老师也不以为忤。在学期中的时候有过连续三个星期,我们的老师邀请了一个哈佛大学的教授过来讲他的研究课题,每堂课都是先由我们的老师讲半个小时,再换哈佛教授上去讲半个小时,因为那个教授讲的很多人不感兴趣,所以每到换人的时候都有很多学生选择离开,这时我就会听到一片稀稀拉拉的座位板子弹起的声音,不过我是从来不会这样子的,一来觉得这终究不太给老师面子,二来觉得我交了这么贵的学费,不听完的话有点不甘心。这种课一般是没有教材的,老师会指定几本参考书要你去读,但是上课的时候只会对着课件讲,所以完全没有学期初统一买教材这一说。本地学生很多都拿着ipad或者类似的电子书上课,有的会把老师的课件打印出来,也有的就只带着一本笔记本。虽然是大课,但是学生一般都很认真,我从没见过有人趴桌上睡觉或是在底下玩手机。一开始觉得这样的学风有点不可思议,但后来觉得其实这也很好解释,一来因为如果不喜欢上课的话本来就随时可以走,二来因为在澳洲人们对大学并没有那么热切,澳洲的父母也很少会为他们已经成年的子女承担学费,所以本地学生都是根据自己的真实需要而决定要不要读大学,很多人都是自己贷款读书或者工作几年以后用积攒的钱读书,付出了这样的代价学生又怎么会在课堂上睡觉呢。而对于国际生来说代价更大,他们付出的学费是本地学生的四倍以上,谁舍得睡?

学校里的第二种课是seminar,类似我们的分组讨论课,一般规定一个教室里面最多二十个学生,上课之前老师还会问大家会不会觉得人太多不好交流。课堂上老师也不会一直讲课,基本上就是提出一个主题,然后由学生分小组讨论,之后每个小组都要派人出来陈述,最后老师再总结,这个主题就算是告一段落了。课室的四面都有黑板,不但老师要写,学生也要出来写,像我这种老是记不住单词拼写的学生就最怕这样的环节,因为这往往就是我出洋相的时候。这种课老师布置的作业会比较多,有小组完成的也有个人完成的,而跟大陆不同的是这边交作业都要交两份,一份纸质版的交给老师,一份电子档的上传到学校的系统存档,系统接收了你的作业以后就会自动进行查重,然后会显示你作业的重复率是多少,还会标示哪句话哪个短语跟哪篇文章相似,老师也会根据这个给你评分。值得注意的是,一旦老师觉得你是抄袭的,那你这科就直接挂了,而如果这是个期末大作业的话,问题还远不止于此。

除了lecture和seminar以外,还有一种课叫workshop,也就是我们的实验课。我感觉对于工科学生而言,最累的课无疑就是实验课,最能学到东西的课也是实验课。我也深深感觉到在国内读大学时把很多实验课都浪费了是多么可惜的事情。实验课都是由助教带的,而助教一般都由博士生担任,他们会很乐意帮你解决实验上的问题,不过可悲的是很多时候我碰到的困难他们也解决不了,往往一个地方卡住了就会让我的实验进展大受打击。虽然实验课的时间一般比较长,最短的两个小时,最长的也有长达五个小时的,但一旦真正做起实验来,你只会觉得时间不够用。实验是分组进行的,一般每个组不能超过三个人,但是你也不能单干,否则会说你没有teamwork。实验课上也是管的比较松的,你可以随意说话,可以随意走动,甚至去不去都是你的自由,而真正让人觉得苦恼的是每次实验之前的prelab和实验之后的报告。Prelab就像是实验的预习,但是跟我在国内读大学时期不同,不是把实验指导书抄个几页,而是由科任老师出一些题目给你做,这是不能小组合作的,每个人必须自己做自己的,每次实验之前交了才能开始做实验。实验报告是每个小组交一份的,按照实验要求把所有实验所得记录下来,包括一些结果的计算和用excel或matlab等软件做的分析,也包括一些证明你实验成功的照片。跟大陆写得越多的得分越高不同,这里的实验报告都是限定篇幅的,所以我的文字总是改了又改,怕写不清楚又怕写得太多,而我的图片也总是一缩再缩,直到再缩就看不清了为止。

除了上课以外,墨大的考试方式也与我以前习惯的大相径庭。按我的理解期中考就是要学生赶紧开始学习的一个信号,所以基本就是根据老师的喜好考,他想考什么题型就考什么题型。我们控制系统的老师在期中考之前是这样跟我们说的:“我们会在现在上课的这个教室考(这意味着得人挨人地坐),而试卷也只有选择题,每题的四个选项都是:A.对 B.我觉得对,但不肯定 C.我觉得错,但不肯定 D.错,如果这题是对的话,对应的得分分别是4分,2分,1分,0分;反之亦然。” 我当时心里就想:这老师一定忘记了我们学过概率论,按照这个分值分布的话,肯定选A和D最划算啊,谁会选BC啊。他又接着说:“所以你们能得多少分就看你们对自己有多有信心了。这些题目都不要求写过程,你写了也不会算分,你们可以骗我,但是不可以骗你们自己。”国内的老师也经常这样说,不过我本来就没有作弊的打算,也没当一回事,后来考的时候我也全部选的A和D,果然得了高分。直到考完一段时间以后我才回过味来,我恍然大悟他说的不要骗自己不是指不要作弊,而是要我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答,我实际情况应该选B的却选了A,其实就是骗了自己了,所以考了高分也没什么好高兴的,因为这样的成绩没什么参考价值。

与期中考的随性相比,期末考就严肃多了,难度也大多了。考试之前老师根本就不跟你画什么重点,再说就算他愿意给我们画也没有教材啊。学院也没有给学生们发什么习题册之类的东西,所以可以给我们参考的题源非常有限。就算参考题比较多的也不敢保证今年还是一样的题型,像我们的一个意大利老师就不按常规出题,今年他出的题全是“老板要你做个有…功能的…”,要我们分析的电路图上一个电阻都没有,平时的方法都用不上。全校的考试都被安排在校外的一个像展馆一样的大型建筑里面进行(其实这建筑平时应该是用作博物馆的),在建筑的门口放置两个集装箱,是给考生放书包的,考生就只能用手或者用透明袋子把考试用品拿进去。建筑里面放置了大约三千多套桌椅,所有考生对号入座。官方说法是考试前有十五分钟的阅卷时间,但实际上是直到开考前十五分钟才会放人进入考场,像我的第一场考试时我去完厕所找到座位时都只剩不到五分钟的阅卷时间了。

总的来说,在这边当学生真的不是那么容易,虽然各方面都比在国内自由,资源也比国内丰富(例如这边图书馆和自习室的电脑都是免费使用的),但是难度也增大了不少,老师给的帮助十分有限,关键怎么学还是得靠自己把握。

相关资讯
澳大利亚留学评估
已有-人成功获取留学方案
© 2005-2025 立思辰留学版权所有
顶部